首页» 学校概况» 历史沿革

历史沿革

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年京师初等工业学堂,学校从成立之初,就承载了“兴学储才、实业报国”的重任,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职业教育之先河。

1912年,学校更名为京师公立第一艺徒学校,设置金工、木工、电镀、胰皂、印刷、化妆品等,务求培养实用人才。

1914年学校金工科电镀班18人毕业,是中国最早的电镀职业教育毕业生。

1933年,学校更名为“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”,这是学校从一所初等职业学校向中等工业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期。

学校增设机械科、化学科,1936年增设土木工程科,工科门类进一步齐全,形成了机械、化学、土木工程“三足鼎立”的办学格局,开启了中等土木工程职业教育的先河,为全国和北京市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水利工程的专门人才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百废待兴,广大师生以高昂的爱国热情,积极投身开国大典、恢复经济、抗美援朝、首都市政建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活动中。

1949年,学校更名为北京市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。

1950年,更名为北京市立工业学校。

1952年,是学校发展变迁的一个关键之年。学校经历了“两次分合,两易校址”,最后单独立校,一直发展至今。

为了加快培养北京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,1952年7月北京市立工业学校土木科并入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,成立该校中技部。

1952年12月,为了适应招生规模不断扩大,建筑业飞速发展的实际,北京市委决定将北京市建筑专科学校的中技部(即土木科)独立建校,单独成立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,地址位于西直门外二里沟,即今天的西城校区。

1953年1月,学校在新校区投入运转,全校师生发扬“抗大精神”,自力更生,边建校,边上课,学习热情极为高涨。

1958年9月,随着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,学校升格为大学,更名为“北京建筑工程学院”。学校扩大招生,增设专业,强调生产劳动实习,实行教学、科研、生产三结合。广大师生结合专业特长,深入工地,边干边学,积极参与人民大会堂、十三陵水库、怀柔水库、密云水库等重大工程建设。

1958年,周总理视察怀柔水库工地,接见我校师生,并鼓励学生要“与工农结合,学用结合”。

1958年至1964年,李瑞环在我校“北京市业余城市建设学院”学习,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,受到毛主席接见。

1961年,随着国家高教政策的调整,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首都高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,北京市将我校部分专业和师生并入北京工业大学,创建该校的土建系,学校更名为“北京建筑工程学校”。

改革开放后,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。

1977年7月,学校恢复本科教育,更名为“北京建筑工程学院”。

1986年,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。学校作为一所首都高等工科院校,已经初具规模,进入到一个稳定发展的新阶段。

1992年,在邓小平“南巡讲话”精神的鼓舞下,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。学校确定“立足首都,面向全国,依托建筑业,服务城市化”的办学定位,明确了建设多科性的、一流 “城市大学”的目标。

随着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,学校面对新世纪的重大机遇与挑战,以“新校区建设、攻博工程、更名工程”三大工程为引领,全面提高学校综合实力。

2012年,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。

2013年4月12日,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。至此,学校三大工程圆满完成,为学校迈向更高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2014年,学校获批设立“建筑学”博士后科研流动站。

2015年10月9日,北京市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建北京建筑大学,学校自此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,事业发展迈向新高度。

2016年,获批建设“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”。

2017年12月,学校更名后召开第一次党代会。大会确定了“六大战略”、“六大工程”、“六大计划”,开创建设国内一流,国际知名、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、开放式、创新型大学新局面。

2017年,学校获批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。

2018年,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。

2019年,获批设立“土木工程”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构建了从本科、硕士、博士到博士后,从全日制本科教育、研究生教育到成人教育、留学生教育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。

2020年5月,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《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》,确定北京建筑大学为“高水平特色型大学(A类)”,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。全校上下抢抓机遇、凝心聚力,以分类发展为引领,坚持内涵发展、特色发展,全面深化改革,奋力推进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新征程。

办学115年来,学校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发展为使命,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,提供了智力和科技支撑。